close



(圖:流浪行星數量或遠超預期,但不太可能與地球相撞。)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項最新類比研究顯示,恒星甚至黑洞周圍可能都存在著流浪行星,這些行星誕生於某個恒星系中,但後來被踢出了它們出生的星系四處流浪。而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則指出,這種流浪行星的數量可能遠比我們之前想像的要多。
  
天文學家從前對於所謂流浪行星的說法一般都會嗤之以鼻,但是最近幾年已經有間接證據顯示這類行星的確存在,加上超級電腦的類比結果也同樣確認了這一說法。
  
比如,上週四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儘管我們銀河系內擁有數量龐大,達到2000~4000億顆的恒星,但是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數量可能更加驚人,它們和恒星的數量比甚至可能高達10萬比1。而在此之前科學家們認為的這一比例數值大致為2比1。
  
但一個重大的問題在於,恒星,黑洞,甚至是其它行星,是否真的有能力捕獲這些自由漂浮的行星體?為了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對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多個星群進行了電腦類比,這些星群最終將會在星系的引力作用下解體。類比的結果顯示這些星群中大約有3%~6%的成員恒星擁有流浪行星,這一比例遠高於之前預期。
 
 
追蹤流浪行星
  
流浪行星被踢出它們原本所在的星系可能有多種原因。其中包括和其它行星之間的相互引力作用,過分靠近的其它恒星產生的引潮力,或者中央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或變為黑洞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辦法區分一顆行星究竟是原生的還是來自於外部其它地方。但是天體物理學家,哈佛大學的哈蓋爾•皮瑞茨(Hagai Perets)和他在中國北京大學同事們認為這是有據可查的。他們指出,一顆被捕獲的行星的軌道半徑應當較大,並且應具有較高的軌道偏心率。這些被捕獲的流浪行星最終可能會逐漸“下沉”,直至抵達大約相當於10倍日地距離的軌道位置。皮瑞茨說:“這一結論告訴我們,捕獲的流浪行星不會存在於非常靠近恒星的位置上。”
  

行星是黑洞的捕獲物?
  
在模擬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如果一顆恒星的品質越大密度越高,它就越有可能捕獲一顆流浪行星,這樣一來黑洞捕獲流浪行星的能力就比一般的恒星要高出兩倍以上。較高的密度讓流浪行星能夠更加靠近其引力本體,這樣也就讓流浪行星一旦進入其範圍便難以逃脫。
  
類比研究顯示,品質介於5~15倍太陽品質的黑洞中大約有一半可能捕獲有流浪恒星,而其中大約5%~10%的黑洞可能曾經捕獲過一顆流浪行星。
  
埃裡克•福特(Eric Ford)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他本人並未參與此項研究工作,但是他評價這項工作是“令人信服的”。他指出行星,恒星和星群的演化過程中微妙的時間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他說:“這裡的一點是何種規模的星群中是有最大量的恒星從中誕生的?這些星群的結構如何?這裡都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問題。”
  
他指出,行星形成於恒星生命週期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而更進一步說也需契合星群的特定生命週期。如果星群過快的被解散,那麼流浪行星被捕獲的機會將大打折扣,原因當然是因為恒星之間的間距大大增加了。形成一顆行星可能需要上千萬至數億年,因此如果某個星群中的恒星在行星形成之前便被驅散,行星或許將無法達到足夠的速度可以運行抵達另一顆恒星附近並被捕獲。
 
 
不可能和地球相撞
  
但是福特也補充說:“但我們並不將這些行星視作異類,相反我們將它們視作常見的情形。”但科學家們也指出,儘管如此,我們的太陽看起來並沒有擁有任何捕獲的流浪行星。
  
福特說:“在考慮一顆流浪行星和地球相撞這樣的問題之前,我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需要考慮。相比之下我倒是更願意擔心彗星或小行星和地球相撞並將我們徹底抹掉的可能性。”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E 的頭像
    JOE

    JOE1990M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