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般而言,恆星通常顏色序列為:紅色、橙色、黃色、白色以及藍色。)
當夜幕降臨,繁星開始接替太陽統治天空時,一顆顆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包含著許多有趣的奧秘,讓我們來細細盤點一下:
1、夜空下,你所看到的每一顆恒星都比太陽更大、更明亮
晴朗的夜空下,大約有5000顆恒星的亮度高於6等(6等是人眼所能看到的最暗恒星),僅僅只有極少數昏暗的恒星和太陽具有相同的體積和亮度,其餘的全部比太陽更大、更明亮。其中大約有500顆的亮度高於4等(這其中包括你在城市的燈光汙染下也能用肉眼看到的那些亮星),它們的體積和內在亮度都比太陽要大。在從地球上看到的最亮的50顆恒星中,排在最後的一顆是半人馬座α星,但其內在的亮度仍然是太陽的1.5倍。
2、一個人在夜晚最多能夠看到2000-5000顆恒星
盡管我們在詩歌和歌詞中經常能聽到贊美綴滿百萬顆星辰的夜空,但實際上,在任何地方你都無法看到一百萬顆恒星。在一個沒有月光和遠離任何光源的夜空下,一個具有良好視力的人能夠看到大約2000-5000顆恒星。
3、藍色的恒星比紅色的溫度高
我們會習以爲常的認爲紅色代表熾熱、藍色代表寒冷,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經驗規律。實際上,物體的顔色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一個物體剛開始能夠輻射出可見光時,顔色看起來是紅色的。隨著溫度的繼續升高,顔色開始變成白色,最終變成藍色。因此,夜空中紅色恒星的溫度是最低的,藍色的恒星溫度最高。
4、恒星接近“黑體”
當一個物體能夠100%吸收照射到它上面的電磁輻射的時候,該物體就被稱之爲“黑體”。然而,黑體吸收所有照射到它上面的輻射且不禁止它向外重新發出。就恒星來說,它能夠吸收掉照射到它上面的全部輻射,但與此同時卻能夠輻射出比吸收的還要多的能量。因此,恒星是散發著耀眼光芒的黑體。黑洞是更加接近理想黑體的物體,但不能夠發出輻射(考慮到量子效應,其實黑洞也散發著輻射——霍金輻射)。
5、宇宙中沒有綠色的恒星
雖然零星地聽到有人聲稱看到了綠色的恒星,但是大多數觀測者並沒有見到過真正發綠光的恒星,除非是由於望遠鏡産生的光學效應,亦或是某人的視覺發生了問題。恒星發出的光線中包含著各種顔色,當然含有綠色,但是經過人的眼睛和大腦處理後,所有的色光都混合在了一起。雖然在輻射中某種色光可以占優勢,但是在恒星發出的輻射的波長和強度範圍內,綠色光線和其它顔色的光線混合在了一起,恒星看起來是白色的。對於恒星來說,通常的顔色序列是(從低溫到高溫的順序)紅色、橙色、黃色、白色和藍色。因此,就人類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情況來看,不存在綠色的恒星。
6、太陽是一顆“藍綠色”的恒星
太陽輻射的峰值波長(500納米)介於光譜中藍光和綠光的過渡區域。恒星的溫度與其輻射中占主要地位的波長有密切關系。就太陽來說,其表面的溫度大約在5800K。然而,由於人的眼睛對峰值波長周圍的其它顔色更敏感,所以太陽看起來呈現出白色或是黃白色。
7、太陽是一顆“矮”恒星
我們習以爲常地認爲,從很多方面來看,太陽都是一顆“正常”的恒星。但你知道太陽其實是一顆“矮”恒星嗎?你或許聽到過“白矮星”這種天體,但其實它並不是常態的恒星,而是恒星死亡産生的余燼。從天文學對恒星的分類上來看,恒星可劃分爲三類:矮星、巨星和超巨星。
8、恒星並不閃爍
恒星看起來在不停地閃爍,尤其是處於地平線上的恒星。天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天狼星看起來在不停地閃爍,時常有人誤以爲它是UFO。實際上,閃爍並不是恒星的特性,而是由于受到地球大氣層湍流的影響。當來自恒星的光線穿過大氣層的時候,它必須經過多層密度不同的大氣,這樣就會産生多次折射效應。每一次折射都會導致光線的顔色和輻射強度發生細微變化,因此恒星看起來好像是在不停地閃爍。在大氣層之外,恒星並不閃爍。
9、你能夠至少看到19萬億英裏的距離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你可以輕鬆看到19,000,000,000,000,000(1.9*10^16)英里的距離,這大約相當於天鵝座中明亮的恒星“天津四”(Deneb)到地球的距離。另一顆恒星“船底座η”到地球的距離大約是“天津四”的兩倍。在特定條件下,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也是能夠看到的,分別距離地球大約15*10^18到18*10^18英里遠。
10、黑洞並沒有像吸塵器那樣“吸”物體
吸塵器是靠風扇的轉動産生部分真空,然後就會把攜帶塵埃的氣體“吸”入其中。而黑洞對物質的作用力是強大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自然界中一種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力,所有的物質都具備。當提及一個物體被黑洞吞噬的時候,這個過程更像是垂釣者把上鈎的魚兒拉上岸,而不像是一葉孤舟被湍急的瀑布無情地推下萬丈深淵。兩者的區別看起來好像區別不大,但從物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兩種過程的區別是根本的。
- Nov 01 Thu 2012 18:23
關於恆星的10大奧秘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