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漫遊宇宙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輪椅上坐了40年,被譽為當代愛因斯坦(Einstein)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靠僅剩下的幾根能活動的手指,用黑洞理論撬動了整個科學界。他被稱為宇宙之王。這一回,他再次攪起一個大漩渦。

2010年4月25日,霍金說:外星生命幾乎可以確定存在,人類不要主動和它們打招呼。就在當月月底,霍金又言:人類終可實現時間旅行,但千萬不要回到過去,否則會擾亂時間的結構,後果不堪設想。
  
2010年8月6日,霍金警告: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移民太空是唯一的出路。
  
2010年9月2日,霍金聲稱:宇宙創造與上帝無關。
  
正是這一系列震撼言論,再次觸動科學界,波及到宗教界,社會反響巨大。也只有霍金,才能夠在每一次公開露面時,最大限度地吸引公眾和媒體的注意力。
  
當人類昂首於億萬斯年的燦爛星空時,一片偉大思想的光輝正漫過黎明的幽暗地帶:讓我們和歷史一起,記住這個人——斯蒂芬霍金。
  
霍金出生的那一天,恰巧是伽利略(Galileo)逝世300年祭日。自21歲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1(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起,霍金飽受病痛的折磨,長時間被禁錮在一張輪椅之上。就是在這種極端的身體狀況之下,霍金和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合作,共同證明了奇性定理,並獨立提出了“霍金輻射”理論;他無法用健全人的步履行走,但他乘坐著“思考機器”,一次又一次越過了想像的邊界,在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方面邁出重要的一步,並提出了許多設想;他無法用正常的聲音表達,但在電腦的幫助下,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演講,提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從時間的開端,到宇宙的黑洞,哪裡有宇宙的出發點?哪裡有宇宙的停止處?霍金思想的火花在茫茫宇宙中閃爍。
  
2010年4月25日,美國探索頻道開始播出系列科普紀錄片《與霍金一起瞭解宇宙》(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霍金首次以第一人稱講述的方式,對外星生命、時間機器、物種起源等非常火熱的話題闡發觀點,向人們揭示宇宙的奇跡——從宇宙大爆炸到時間的盡頭,以及外星生命和時間旅行的可能性,探索宇宙的炫美與壯麗。此一系列紀錄片共有4集,分別為《外星生命》、《時間旅行》和《萬物始末(上、下集)》。
  
正是在這一系列紀錄片中,霍金提出外星人可能存在,時間旅行可行等觀點。而在接受媒體訪問中,霍金更是先後拋出人類將在200內毀滅、上帝在宇宙形成的過程中並未起作用等看法。這些觀點擲地有聲,全球各界大為驚異。
  
這些聽上去很科幻的猜想,因為霍金而變得讓人有些無法釋懷。短短幾個月,霍金接二連三發出驚人之論,是肺腑之言,還是嘩眾取寵?是一直認同還是突然有感而發?是科學家的真知灼見,還是新書作者的宣傳之計?
  
各種猜測紛至遝來,真相卻並未大白。本書以霍金的言論為主線,結合這個世界已經和正在發生的種種神秘狀況,力圖凸顯出霍金所言的地球、人類、地外生物、宇宙的真實面目,以解開促使霍金作出這些驚人之論的秘密。

1.霍金新思考之外星生物
  
“外星生命幾乎肯定存在,人類最好不要主動和它們打招呼……如果外星人拜訪我們,我認為結果可能與克里斯多夫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當年踏足美洲大陸類似。那對當地印第安人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在紀錄片《外星生命》中,霍金如是說。這是霍金68歲時對宇宙外星生命問題的最新思考。
  
基於生命的基本原則,霍金探討了下列問題:我們在宇宙中是否獨一無二,外星智慧生命是否存在,以及人類和外星生命聯絡的可能性。
  
霍金眼中的外星生物

外星生物真的存在?霍金的答案是肯定的。
  
霍金列出的理由非常簡單:“以數學的思維來考慮的話,數字本身讓我們認為外星生命的存在是非常合理的。”他指出,“宇宙有1000億個銀河系,每個星系都包含上億計恒星,在這樣一個龐大空間裡,地球不大可能是唯一演化出生命的行星。”
 
如果外星生物存在,那它們藏身何處?
  
霍金認為,外星生命幾乎肯定存在於宇宙中的許多其他地方——不僅生活在行星之上,甚至還可能生存於恒星中心,甚至漂浮在行星間的廣闊宇宙。
  
霍金對外星生命的見解早已有證據支持。自1995年以來,已有逾450個行星被發現圍繞著恒星運行。這些行星的體積遠比地球大,可能還有許多地球般大小的星球尚未被探測到。此外,地球生命可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以此類推,生命在其他環境嚴苛的星球存在也不足為奇。
  
外星生物什麼模樣?怎樣生活?
  
霍金歎道,“真正的挑戰是弄明白外星人長什麼樣。”在他看來,外星生命極有可能以微生物或初級生物的形式存在,但不排除存在能威脅人類的智慧生物。在記錄片中,霍金設想了5種不同星球的外星生物,首次向世人展示他想像中的外太空生物的具體形態。www.ufo-1.cn 未解之謎
  
類地星球:吃草的嘴像吸塵器,吃肉的像蜥蜴。在霍金的宇宙中,火星、月球等類地行星上生活著兩隻腳的食草動物。它們擁有兩隻足以支撐龐大身體的三趾小腳和一張吸塵器般的巨型嘴巴。它們利用大嘴從岩石的縫隙中吸食食物。而類似蜥蜴的食肉動物,身上長有毒刺,時常與食草動物爆發獵食大戰。
  
氣態星球:外星水母以閃電為食。土星和木星屬於充滿氫氣和氦氣的氣態行星。霍金認為,氣態星球上可能存在水母狀的巨型浮游生物,它們像吹脹的小型飛船那樣漂在氣體中,以吸收閃電的能量為生。
  
液態星球:海洋生物似墨魚會發光。木衛二“歐羅巴”(Europa)等液態行星上,則可能有類似墨魚的海洋生物存活在冰層下的深海溫水區。它們也許有類似地球深海生物的特性,比如身體能發出冷光,或者依靠“深海熱泉”1創造出的食物鏈生活。
  
極寒星球:長毛獸活在零下150℃。霍金相信,即使在平均溫度達到液氮(溫度比零下150℃還低)水準的星球上也有可能存活著生命體。霍金想像中的耐寒生物不僅擁有許多隻腳,全身還長滿厚毛以抵禦強風和嚴寒。從理論上講,如果極寒星球上的生物能獲得支持生物活性的能量,即使在這種極低的氣溫下,生命體仍有可能存活。當然,生物要在這種極寒星球上生存,它們的有機器官和生理構造,必然與類地星球上以水為生命線的生物截然不同。
  
宇宙:外星“遊牧民族”漫遊星際。霍金相信,宇宙間還存在著漂浮的生命體,成群結隊地游離在星球與星球之間,屬於外星生物中的遊牧民族。它們可能用猶如行星般大的“收集器”吸收各個星球的輻射能,進而獲得穿越時空的巨大能量。
  
不要主動和外星人打招呼
  
“外星生命的構成並不重要,對我來說,它們的行為才是關鍵。”霍金說。這源于可能存在的高智慧生物。“外星生命在宇宙中幾乎無處不在,絕大部分是微生物和簡單生命體,但也不排除少數智慧生命的存在。”這些外星智慧生物的智慧究竟有多高?一種可能是他們的智慧也未必就會高到哪裡去。霍金猜想,“一旦人類與這些外星人真的聯繫上,也許他們對我們的恐懼程度可能會比我們對他們的恐懼程度更甚。”
  
事實上,我們與外星生命缺少接觸,這的確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儘管40多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地傾聽著宇宙的聲音,但卻一無所獲。在時間和空間上,它們都是那麼遙不可及。
  
即便如此,霍金還是非常擔憂:“如果外星人拜訪我們,我認為結果可能與克里斯多夫哥倫布當年踏足美洲大陸類似。那對當地印第安人來說不是什麼好事。”霍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外星智慧生物會掠奪地球資源。如我們人類一樣,他們很可能早已進化成了一個習慣于把資源榨幹的物種。霍金說,“我們看看自己就能知道,智慧生命是怎麼發展到無法自給自足、對資源貪婪無度的地步。”
  
高智慧外星生命可能已經踏上了殖民全宇宙的征途。霍金談到,“我想他們其中有的已將本星球上的資源消耗殆盡,可能生活在巨大的太空船上。這些高級外星人可能成為遊牧民族,企圖征服並向所有他們可以到達的星球殖民。”鑒於此,霍金認為,人類主動尋求與他們接觸“有些太冒險”,因此要盡可能地避免與其聯繫。
  
“在如此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我們只要看看我們自己,就知道那些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其實一直都在發生。讓我們祈禱外星人真的找上門來的那一天,能為和平而來。”

2.霍金新思考之時間旅行

“我相信時間旅行,相信能夠進入未來。”霍金說,“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因為只有瘋狂的科學家,才會想要回到過去‘顛倒因果’。”
  
這是繼警告人類不要主動與外星人接觸之後,霍金拋出的又一言論。在紀錄片《時間旅行》、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上,霍金探討了人類如何利用自然規律實現時間旅行的偉大夢想。他一直在思考下列問題:時間旅行是否可行?我們能找到回到過去或者通往未來的入口嗎?人類能夠使用自然法則,成為時間的主人嗎?
  
回到過去的旅行應該永不會上演

儘管霍金夢想回到過去與夢露約會,但他自己也承認,這種旅行應該不會上演。
  
霍金認為,從理論上講,時光隧道或蟲洞能夠帶著人類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蟲洞兩端位於同一位置,且以時間而非距離分離,那麼太空船就能飛入,並在地球附近重新出現。飛船只是回到了遙遠的過去,或許恐龍能夠看到太空船著陸。
  
但他同時提出一個“瘋狂科學家”悖論:一個科學家建立了一個蟲洞,僅需1分鐘就回到了過去。通過蟲洞,該科學家可以看到1分鐘前的自己。如果這位科學家利用蟲洞向以前的自己開槍,會發生什麼?現在的他也跟著一命嗚呼。那又是誰開的槍呢?這便是悖論。這種時間機器會違反整個宇宙所遵循的基本規則。
  
似乎任何通過蟲洞或者其他方法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都是不可能的,否則悖論就會發生。因此,前往過去的時間旅行似乎從未發生過。但是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尾,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時間旅行都是不可能的。“我相信時間旅行,相信能夠進入未來……”
  
三種穿越路徑:蟲洞、黑洞、光速
  
時間流在不同的空間也有不同的速度,這是未來時間旅行的關鍵。愛因斯坦曾意識到,時間流應該有速度緩慢的地方。例如每艘太空船上都有精確的時鐘,但它們每天比地球上的時鐘快三十億分之一秒。
  
霍金由此認為,帶著人類飛入未來的時光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所需條件包括蟲洞、太空中的黑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太空船。
  
蟲洞:穿越第四維的通道。霍金認為,時間旅行意味著我們要經過第四維,即時間。科學家們所設想的蟲洞是穿越第四維的一個通道。霍金說,蟲洞就在我們周圍,只是小到人類的肉眼無法看見。宇宙中的萬物都會出現小孔或者裂縫,這種基本規律同樣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著細微的裂縫和空隙。比分子、原子還要小的空隙被稱為量子泡沫,蟲洞就存在於量子泡沫中。有朝一日,人類也許能夠捕獲某一個蟲洞,將它放大到足以使人類甚至太空船從中穿過。但霍金認為,蟲洞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原因就是回饋。一旦蟲洞變大,大自然的輻射物便會進入,最終形成一個環路;回饋變得如此強勁,以致最終摧毀蟲洞。
  
黑洞:天然的時間機器。霍金說,時間就如一條河流,在不同的地段會有不同的流速,而這正是實現通往未來之旅的關鍵。銀河系中最重的天體——一個品質相當於400萬個太陽的超大品質黑洞,可以明顯地降低時間流逝的速度。霍金認為,它就像是一部天然的時間機器。如果一艘太空船繞這個黑洞運行5年時光,返回地球時會發現已過去了10年。但這種時光旅行的方式也存在問題:接近超大品質黑洞的危險太大。
  
光速:時空旅行的關鍵。霍金指出,如果我們想踏上未來之旅,那麼速度必須加快。如果人類能夠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那麼,太空船必然會因為不能違反光速最快的法則,而致使艙內的時間放慢。霍金設想出一艘大型極速宇宙船,其速度是人類歷史上速度最快的載人飛船“阿波羅”10號(Apollo 10)的2000倍。在太空飛行數年後,飛船將到達其最高速度——相當於光速的99%。在這一速度下,在船上待1天,就相當於在地球上度過1年。船上的乘客變相地飛向了未來,實現了時間旅行的夢想。

霍金表示,他相信人類最終將利用掌握的物理學知識,成為穿越第四維的真正旅行者。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霍金新思考之世界末日

“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2010年8月6日,在接受美國著名知識份子視頻共用網站智囊(Big Think)訪談時,霍金這樣說道。
  
這一驚世駭俗的預言,無疑給已經生存在2012陰影下的人們心中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而關於地球的未來到底會不會像預言中所說的那樣,仍是個未知數。
  
接受訪談時,霍金表示,人類已經步入了更加危險的時期。人類基因中“具有自私和侵略性的本能”,這種本能幫助人類在歷史上無數次災難中倖存下來。但也是這一本能,致使人類肆無忌憚地掠奪地球資源,這個星球可供生命成長的養分已經所剩無幾。
  
他還指出,在這兩百年裡,人類面臨的危機次數可能超過以往任何時候。1963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就是其中一例。“發生這種情況的頻率在未來可能會不斷升高,我們應該謹慎判斷,成功解決這些問題。”
  
霍金說:“如果能在未來200年裡避開災難的侵襲,人類應該就安全了,那時我們可以移居到太空……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不能將賭注放在一個星球上。”
  
至於人類如何前往外星球定居,霍金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按照科學家的估計,如使用化學燃料飛行器,要到達最近的星球也需要5萬年,這顯然早已超過了人類的壽命。如果要在人類的壽命期限之內到達外星球,人類就必須研製出接近光速的飛行器,還要想出辦法來抵擋外太空中對人體有害的種種輻射。
  
人類大規模移民外太空實在難以想像,但霍金認為這關係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如果我們人類是銀河系中唯一具有高等智慧的生物,就應該確保自己能夠永遠生存。”

4.霍金新思考之宇宙創生
  
愛因斯坦說:上帝從不擲骰子。意即一切都按照宇宙規律運行。
  
霍金說:上帝也擲骰子。上帝也不能把握每一件事的全部,宇宙不僅充滿規律性,更充滿偶然性。宇宙今天的一切都是在必然規律和無規律偶然的作用下形成的。宇宙怎樣從無到有?宇宙如何創造出類似你我這樣的生物?宇宙又將如何在遙遠的未來終結?
  
霍金的致命一擊
  
神學和科學的爭論,持續了數百年。而霍金再次引起軒然大波:“宇宙創造過程中,上帝沒有位置……沒有必要借助上帝來為宇宙按下啟動鍵。”
  
這是霍金在談到他最近出版的和美國物理學家倫納德姆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聯合撰寫的一本新書《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時所說,他聲稱不再相信上帝創造宇宙的說法。此前,霍金一度宣揚:“宇宙神造論和科學並不矛盾”。在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一書中,他甚至說到:“我們若能發現一套完美的理論,這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屆時我們應會瞭解上帝的心意。”
  
霍金認為,新的科學理論顯示,解釋生命起源的“自然發生論”完全可以接受。在《大設計》中,霍金說,“由於萬有引力等定律的存在,宇宙有能力且也樂意把自己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所謂的‘自然發生’,解釋了‘有物勝無物’的道理,也解釋了宇宙和人類存在的原因。因此,沒必要祈求上帝來點燃藍色導火紙讓宇宙誕生。”
  
霍金列舉了一列:1992年科學家發現一顆行星圍繞另一顆恒星運行,而不是我們的太陽。他說:“它與我們的行星情況一樣——單一太陽、地球-太陽距離和太陽品質的幸運組合,它並非與眾不同,也不能證明地球是為了取悅人類而精心設計的。”
  
不止關乎上帝

霍金在這部新作裡僅僅是老調重彈地宣佈“上帝不存在”嗎?沒那麼簡單。《大設計》談論的是比上帝存不存在更重要的事,即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恰好適合人類生存的宇宙,這個宇宙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
 
10年來,《大設計》是霍金唯一巨著。身為物理學家,霍金思考的諸多問題中不少是宗教終極命題,比如宇宙何時並如何起始?我們為何在此?為何是有非無?何為實在本性?為何自然定律被這麼精細地調諧至讓我們這樣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後,我們宇宙的表觀“大設計”能否證實使事物運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學能否提供另一種解釋?等等。
  
有關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問題,曾經為哲學的範圍,現在佔據著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相遇但卻自說自話的領地。一些新的發現正在改變我們的宇宙觀,甚至危及我們最神聖的信仰系統。
  
在《大設計》中,霍金和蒙洛迪諾表述了有關宇宙奧秘的最新科學思考。他們解釋,根據量子論,宇宙不僅具有單獨的存在或歷史,而且同時存在每種可能的歷史。可以說,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自發地從無中出現的許多宇宙中的一個,每個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而我們自身,則是宇宙極早期的量子漲落的產物。
  
霍金和蒙洛迪諾把解決上述諸多疑問的希望寄託在“M-理論”上。M-理論解釋了制約我們和我們宇宙的定律,它還是完備的“萬物理論”目前可行的僅有候選者。“如果被證實的話,M-理論將是愛因斯坦尋求的統一理論,也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

5.外界反應和看法
  
霍金的這些言論一出,舉世譁然。話題之科幻,時間間隔之短,霍金身份之重,使它們立刻成為輿論與關注的中心。
  
我們如何看待霍金的言論?媒體的熱炒,公眾的關注,“霍金”一詞炙手可熱。各同行的現身解讀,宗教界的激烈反應,物理愛好者和UFO愛好者的推波助瀾,將事情演繹得更加撲朔迷離。
  
“不要接觸外星人”引起天文學界的巨大分歧
  
霍金警告:“不要主動和外星人打招呼”。而在這之前,美國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和其他一些組織已向深空發射了許多資訊,試圖與外星人取得聯繫。
  
搜尋地外文明計畫(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簡稱SETI)協會資深天文學家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表示,霍金的警告重新在一小部分尋找外星生命的天文學家中間激起了已進行3年的大討論。為了避免引來危險的外星人,天文學家是否應該停止向宇宙發送目的性明確的資訊呢?
  
美國宇航局資深天體生物學家瑪麗沃特克(Mary Voytek)談到,天文學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有些人認為,向宇宙發送資訊“就像在森林中喊話,不一定是好主意”;另一些人則反問道,“難道我們要永遠躲在石頭下面嗎?”
  
大約20年前,美國宇航局就這個問題專門召開過會議討論。美國宇航局前詹森航太中心(Johnson Space Centre)主任克裡斯多弗克拉夫特(Christopher Kraft)表示,當時,大多數專家就擔心搜尋任務會引來危險的外星人。
  
不過,在過去二十多年,許多組織故意向其他星球發送信號。最為著名的是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1974年發送的3分鐘廣播。而美國宇航局發射的4顆深空探測器——“先驅者”10號(Pioneer 10)和11號(Pioneer 11)以及“旅行者”1號(Voyager 1)和2號(Voyager 2),全部攜帶有錄音,向外星文明致以問候,並提供到達地球的指南。
  
“宇宙創生無關上帝”遭宗教界圍攻
  
在英國,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領袖們居然“團結”了起來,因為霍金在《大設計》中說:“宇宙創造過程中,上帝沒有位置。”
  
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Rowan Williams)反駁說,霍金混淆了兩個層次的問題:“神的信仰並不是為了填充宇宙各事物之間的空隙,而是相信有一智慧存在,萬物的活動最終都是依賴其存在”。與之相反的是,“物理法則只能解釋現實物質之間的關聯,但無法解釋‘為何是有而非無’這個問題”。
 
英國猶太教首席拉比薩克斯(Jonathan Sacks)也在《泰晤士報》(The Times)撰文說:“科學只是關於解釋,宗教則有關詮釋(Interpretation),聖經對宇宙如何生成並不感興趣。”他認為兩者不能混淆,霍金的觀點犯了邏輯上“最基本的錯誤”。
  
羅馬天主教領袖、威斯敏斯特大主教文森特尼科爾斯(Vincent Nichols)立即表示,對大拉比關於科學與宗教關係的說法“完全贊成”。他亦準備下周在《泰晤士報》撰文反駁霍金言論。
  
英國穆斯林委員會主席、伊斯蘭教長莫格拉(Ibrahim Mogra)也表明立場:宇宙和萬物的存在本身,已令人知道有全能的創造者存在。
  
爭論的波紋一直攪到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和物理學院的宇宙學家正在討論舉辦一個研討會,探討關於現代宇宙學理論和宗教疑問等話題。
  
與此同時,無神論者卻無不為這樣的宣言鼓舞歡欣。英國知名無神論科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歡迎霍金的結論,“達爾文主義將上帝從生物學中趕了出去……(在物理學上)現在霍金給出了致命一擊。”
  
就當他被宗教界人士集體“討伐”時,霍金在9月10日接受CNN“拉裡金現場”(Larry King Live)採訪時,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上帝可能存在,但是科學可以解釋,為什麼宇宙不需要一個創世者。”
  
學界評論:並非新論,只是吸引大眾眼球
  
無論是不屑一顧者、漠視者、反對者還是擁護者,霍金做到了這一點:成功吸引大眾眼球。
  
美國探索頻道、智囊網站、《大設計》、《每日郵報》……從驚人言論的出處,我們發現這一事實:霍金借助的是大眾媒體,選擇宣告的物件是普通民眾。
  
霍金所言其實也並非新論。外星人存在、時間旅行、末日論、宇宙起源這類資訊早就鋪天蓋地,好萊塢也已經上演過多部大片。甚至連霍金本人也不是首次闡述這些觀點。
  
“這只是一篇科普文章,在學術上並沒有突破——他也許只是在吸引大眾眼球。”上海師範大學天體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新洲教授這樣評價。這是他閱讀霍金在《每日郵報》上發表的探討時間旅行的文章後得出的結論。
  
霍金的同行更是這樣評論他的新書《大設計》:“霍金教授在書中所說的,其實在科學界並不是什麼新理論。其實就是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加上量子力學。”馬里蘭大學物理系教授克沃爾基阿巴紮居安(Kevork Abazajian)向美國之音“(VOA)”解釋。
  
末日言論早已氾濫,霍金的“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不過是“冷飯熱炒”。對這一言論的反映也分為兩派:反思的人認為霍金的預言給了人類警示,人類必須停止過度開發、停止爭鬥、共同合作;嗤之以鼻的人認為,地球在200年內毀滅只是小說家娛樂的產物,霍金幹這事實在有點無聊。而有關專家表示,雖然時下全球氣候呈現異常,地質災害增多,但就此認為地球即將終結,是缺少科學依據的。
  
霍金是要靠這些嚇人預言來維持自己的聲望嗎?縱觀這幾年,霍金並無新的研究成果問世。奇怪的是,霍金就同樣的段子老調重彈,卻威力無窮,影響頗大,警示效果甚至超過以往。聲名顯赫的霍金選擇這些“好萊塢式”話題,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吸引大眾眼球嗎?
  
普通大眾:霍金言論不過霍金式的浪漫
  
作為當今的科學偶像,霍金此番的種種說法立即引發公眾追問:科學家在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了嗎?我們已經探尋到外星生命存在的確實證據了嗎?製造時間機器的夢想距離與現實更近了嗎?地球真的就要滅亡了嗎?
  
霍金的一生都頗富浪漫色彩。有人說,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近乎全身癱瘓,1985年還因肺炎而漸漸喪失說話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卻譜寫出浪漫的詩篇:學術上,他被譽為當代的愛因斯坦;生活上,他結婚2次,育子3人。這也成為學界公認的霍金式的浪漫。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霍金這幾次的言論,更是極富浪漫氣息。霍金想像中的外星生物充滿著理想和浪漫的色彩:體積龐大,造型奇特,生活更是奇趣無比;而他所預言的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從一開始就賦予了一種濃厚的文學色彩。公眾猜想,並不是霍金不知道科學需要的是一種嚴謹的態度,需要實事求是的作風,而是通過這種描述更能讓人們產生共鳴,讓人樂於接受;霍金提出的時間旅行三種路徑,蟲洞、黑洞、光速,甚至時間旅行本身也都是一種大膽而又樂觀的想像……
  
霍金的浪漫色彩繼續保持著。在同年9月12日接受《美國大觀》(Parade Magazine)雜誌採訪時,霍金又表示,探索太空和時間旅行的主角應該是人類,而不是機器人,哪怕僅僅是出於追求浪漫的前提。霍金說:“科學是真理的信徒,這話沒錯,但科學還是浪漫和激情的忠實擁躉。雖然機器人很擅長收集資料,但是在太空裡它們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因此他建議,“由人類繼續進行太空探索,僅是宇航員漂浮在深色太空背景中的場面,就會令人振奮,而人們需要這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霍金甚至還和女兒合寫過一本兒童科幻小說,名為《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2007年4月,在美國零重力公司“(Zero Gravity)”策劃下,霍金體驗了總時間近4分鐘的失重之旅,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體驗零重力飛行的殘障人士。
  
質疑:推銷新書?
  
2010年4月,霍金暢談外星人和時間旅行。
  
2010年8月,霍金預言地球將要毀滅。
  
2010年9月,霍金的新書《大設計》發行。
  
霍金的高調、頻繁出鏡,再聯繫到同年9月份上市的新書,也難怪一些人因此質疑他不過是借機炒作,好推銷他的新書罷了。“霍金的書想必已沒什麼新意,他的聲稱不過是嘩眾取寵,想提高銷量而已。”
  
霍金的系列言論不但重新引發末日情緒、掀起外星熱、時間旅行熱,也重新引起各界對他的關注,稱讚者有之,懷疑、貶低者有之,無可厚非地,霍金掀起了一場輿論風暴。如果從這些來看,霍金賣書的熱身運動做得相當不錯。
  
然而,我們還需要看看相關資料。有資料顯示,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全球銷量已經超過2500萬冊,被譯為65種文字。《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時間簡史續編》(A Brief History of Time: a Reader's Companion)、《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時空本性》(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時空的未來》(The Future of Spacetime)等著作也銷量頗豐。而霍金本人1973年即出任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盧卡斯教授(Lucasian Professor)這一榮譽職位,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
  
有著如此廣泛影響力的物理學家,曾撰寫過多本暢銷書的科普作家,需要借這些言論炒作自己,借此推銷新書嗎?那麼,霍金又是為什麼說這些話,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6.那些觸目驚心的事實

霍金的這些觀點或者說言論,在許多科幻小說、影視作品中早已有之,而且演繹得更加光怪陸離、栩栩如生。由於這些作品的渲染,未來世界對於我們而言似乎早已不再陌生,即便將來真的發生了都不會覺得新鮮和奇怪。之所以引起人們更加廣泛的關注和爭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霍金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的特殊身份,不同于一般的文學家或編劇、導演。
  
事情僅僅如此嗎?霍金為什麼會在名利雙收之後、在晚年選擇談論這些話題?畢竟,這樣的言論和預言有“風險”,一些人甚至已經在質疑科學家“晚年失節”、“蠱惑世人”了。
  
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以及霍金驚人言論之後的種種反應,或許能讓我們找到它們之間微妙的聯繫。

聯合國星際外交官風雲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稱,2010年9月26日,聯合國將設立“外星人聯絡處”,並任命外太空事務辦公室負責人、馬來西亞天體物理學家瑪茲蘭奧斯曼(Mazlan Othman)擔任外星大使,負責外星人登陸地球的接待工作。這則頗具科幻色彩的消息一經刊出,中外媒體競相轉載,全世界外星迷也為之一振。
  
然而,這則消息很快被聯合國有關部門否認。據英國媒體報導,9月28日,聯合國官員否認任命首位空間大使接待外星人。奧斯曼本人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她喜歡這個外星人大使的主意,但實際上這個職位根本不存在。她說:“這聽起來很酷,但我必須否認此事。”奧斯曼證實,下周將參加皇家學會的會議,但探討的主題將是“如何處理可能撞擊地球的近地小行星”。這一消息最初由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報導,隨後被全球多家媒體轉載。
  
任命外星大使的消息從何而來?難道是空穴來風?雖然聯合國一名發言人表示,這則報導“毫無根據”,但它又為何能引發各大媒體紛紛轉載、轉發,並吸引了一大批讀者的關注?難道是外星人真的要來了?這是否意味著人類要重新思考如何面對可能到來的星際文明衝突?
  
美軍空軍洩密事件

外星人和UFO到底是否存在或光臨過地球,一直是美國政府嚴令保密的最高軍事機密。然而2010年9月27日,7名美國空軍前軍官集體違反封口令,打破數十年的沉默,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佈會,披露他們曾和外星UFO進行第三類接觸的驚人內幕和可信證據。
  
當地時間9月27日中午,7位前美國空軍軍官和UFO與核武器聯繫研究專家羅伯特哈斯汀斯(Robert Hastings),在美國首府華盛頓國家記者俱樂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他們聲稱,UFO經常光顧美軍的核武器軍事基地,並對核導彈發射系統進行神秘攻擊,導致這些核導彈突然癱瘓失靈。他們認為,地球上還存在著來自另外星球的生命,呼籲政府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UFO與核武器聯繫研究專家哈斯汀斯在發佈會上表示:“我和這些先生們都相信,來自其他星球的生命曾經訪問過我們的星球。不論出於什麼原因,這些來訪者對始于二戰結束之際的核軍備競賽富有興趣。”他還說,外星生命通過偶然的修改和操控這些核武器來表達他們的關注。
  
哈斯汀斯表示,他曾經見證過120多位前美軍工作人員的證詞,這些證詞包括從1945年—2003年在核武器基地所經歷的飛碟事件。他說極具戲劇性的一次事件是1966年,在北達科他州的米諾特(Minot)空軍基地,正當觀察到一枚飛碟在導彈中穿梭時,發射幾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後倒計時被莫名其妙地啟動了,這迫使那些極度震驚的美國空軍導彈官員們不得不立刻修改發射程式。
  
“這些外星生命並無敵意。”前美國空軍軍官、導彈發射員羅伯特薩拉斯談到。他說:“他們可以對我們的武器做更大的破壞,甚至是永久性的破壞,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因此,我個人認為這些不明來客並非懷有敵意。”1967年的一天,時任美國空軍上尉的薩拉斯正在蒙大拿州(Montana)馬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Malmstrom Air Force Base)的一處地下裝置內工作,這時地上的安全部隊突然報告說,基地的正門前方發現了一個發光的紅色物體。薩拉斯立即下令說,決不能允許這個不明物體越過基地圍欄。說話間,正在進行測試的洲際導彈突然失靈了。薩拉斯認為,不明來客顯然是要發出一些與核武器有關的資訊。
  
哈斯汀斯還談到,出於對自己權力控制的維護,無論是華盛頓還是莫斯科都不會主動地把真相公佈於眾。
  
由此,前美國空軍軍官們反復聲明,地球上還存在著來自另外星球的生命,飛碟真相是全世界每個國家的人們都需要知道、並有權利知道的。他們呼籲:“人們需要知道事實,需要知道有外星人的存在,這些生命來到了地球,而且還不止是來自一個星球的生命。人們需要改變自己的世界觀,來看待與接受這個事實。”
  
不過,對於27日的新聞發佈會,美國空軍在其網站上發佈了一份情況說明,強調“空軍沒有與不明飛行物有關的報告、調查和評估能夠顯示我們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威脅”。
  
據這些前空軍軍官稱,他們之所以違反五角大樓封口令披露UFO真相,只是為了不想讓世人繼續蒙在鼓裡。
  
事實真的如此嗎?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些曾宣誓“永遠保持沉默”的人,放棄退休金,把那些甚至不得和自己的妻子談起的相關內容告知公眾?我們並非是質疑他們的動機,而是這個理由實在不足以承擔可能會招致的風險。他們會不會是受美國高層的指示,出來給大眾透露點風聲?
  
事情往往是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當事人才會逐漸承認某些真相。事情是不是已經到了不得不公佈於眾的地步?披露UFO真相會不會僅僅是冰山一角?
  
紐西蘭軍方公佈UFO資料
  
2010年12月22日,紐西蘭軍方公開了大批有關外星人和不明飛行物(UFO)的機密檔案。這些檔案有數百份、多達2000多頁,內容包括手繪UFO和據稱是外星人的手寫檔。
  
此次公開的檔案詳細列舉了從1952年—2009年間,時間跨度長達57年的UFO和外星人事件。所有檔案都來自聲稱目擊或近距離接觸了UFO或外星人的軍方人士、飛行員以及普通民眾。不過紐西蘭空軍發言人卡威塔馬立基(Kavae Tamariki)說,紐西蘭空軍僅僅是對資訊進行收集,無力對檔中所記載的外星人和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進行調查,無法證實檔中所描述的任何事件,也不對檔的內容作任何評論。
  
檔案裡記載的報告,包括一些UFO的手繪圖,描繪一種類似人類的生物,頭戴頭盔和麵甲,還有一些疑似外星人到訪地球時留下的不明文字。檔案中,有一個被許多人共同描述的UFO目擊事件,這就是1978年發生在紐西蘭南島凱古拉(Kaikoura)的UFO目擊事件。

紐西蘭軍方表示,密封的原始檔案此前一直存放在紐西蘭國家檔案館,但基於資訊自由的原則,軍方在相關姓名和細節都被移除後,才公開了這些檔案。
  
公佈有關外星人的秘密文件,紐西蘭不是首例。北約成員國英國、法國、瑞典、丹麥、義大利、愛爾蘭、葡萄牙、挪威,美洲國家組織成員國墨西哥、秘魯、智利、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厄瓜多爾,東盟成員國菲律賓,以及俄羅斯、瑞士等國家先後公佈了與外星人相關的秘密檔。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風潮。作為早期公佈外星人秘密檔的國家之一,目前美國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有5萬份、美國空軍相關機構有1.3萬份有關外星人的文件尚待公佈。
  
美國西雅圖一家有關星際政治的網站載文稱,1999年澳大利亞與美國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安全條約》的框架下簽署了《松樹穀條約》,決定在澳大利亞的松樹穀(Pine Gap)建立地下外星人基地,實施“人類-‘外星人’空間計畫”。這一外星人基地名為“聯合防衛空間研究設施”,由澳大利亞國防部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共同建造和運作。松樹谷地下外星人基地的情況,如人員、設施、運作和佈局等十分秘密,鮮為人知。據稱,美國政府派往松樹穀的“大多為國家安全局及其附屬機構人員,以及中央情報局人員”。
  
接踵而至的自然災害
  
2010年一開年,全球各國各種重大自然災害相繼爆發,接連不斷。俄羅斯大火持續肆虐,巴基斯坦持續強降雨,中歐多國暴雨成災,阿根廷寒流冰凍襲人,冰島火山大爆發,海地和智利大地震的發生,暴風雪侵襲全球,風沙困擾大半個地球……2011年,全球動物群體死亡現象頻現,地質活動也非常活躍:紐西蘭發生6.3級地震,緬甸發生7.2級地震,日本發生9.0級強震並引發系列災害,比如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引發核危機……
  
事情遠不止如此。從整體統計學上的資料來看,近100年以來,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有增加的趨勢。
  
2010年1月28日,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簡稱UNISDR)與災害傳染病學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Research on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簡稱CRED)在日內瓦聯合發佈全球自然災害最新統計資料。該資料顯示,過去10年間所發生的3800多起災害事件,造成超過78萬人喪生、各類物質損失高達9600億美元的災難性後果。

這是該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1990年—1999年,全球平均每年發生258起自然災害,平均每年造成4.3萬人死亡;2000年—2009年,全球年均災害數量及致死人數分別增至385起和7.8萬人。其中,亞洲遭受自然災害的打擊最嚴重,死傷人數約占全球總數的85%。www.ufo-1.cn 未解之謎
  
2011年1月24日,這兩個組織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共同發佈了2010年災害統計資料。資料顯示,2010年是近20年來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年份之一。災害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2010年共發生自然災害373起,低於2005年和2008年,亞洲自然災害占全球三成。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100億美元,受災人數2億多人,因災死亡人數達到了29.68萬人,其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災難為海地大地震,共造成超過22萬人死亡。
  
而2011年發生的災害,僅日本地震損失便觸目驚心。日本員警廳2011年3月22日宣佈,截至當地時間22日上午9點(北京時間8點),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9級強烈地震及引發的海嘯災害,已造成8928人死亡,12,664人失蹤。但是員警廳官員估計,最終的死亡人數可能將超過1.8萬人。餘震未停,核洩漏仍在繼續,但多個國際機構以及經濟學家已經開始評估日本的損失,有觀點甚至認為這場災難將會給日本GDP造成20%的損失。
  
為什麼近年來百年一遇的重大自然災害如此集中、如此頻繁地發生?難道是人類末日即將來臨?還是地球進入了新一輪自然災害集中爆發週期?
  
人類的未來

一個古老的瑪雅預言,一份來自科學家的評估報告,以及已經形成文化標誌的2012相關電影、書籍,無論相信與否,我們都生活、沉浸在這樣的末日陰影下。火山、地震頻繁,極端氣候,動物滅絕速度加快,全球變暖……這些接踵而至的災難令人膽顫心驚。一些小小的響動,也會讓本是驚弓之鳥的我們草木皆兵,更何況這樣密集、破壞性極大的自然災害?
  
霍金雖然身體殘疾,說話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畢竟還是一位有著科學精神的人物,不至於胡說八道。從身份和成就這個角度來說,霍金的言論確實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而不是一味的嘲笑。他的驚世之語背後,必定暗含著我們常人無法弄懂的玄機。
  
無論是星際移民還是不要和外星人打招呼好,無論是借助科技做時間旅行穿梭到未來,還是對宇宙如何創生,我們何以在此等問題,霍金的言論直指一個中心——人類的未來。
  
我們將何去何從?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月球發現細長軌道)



(圖:科學家利用先進技術仔細分析)


月球表面現細長軌道 網友戲稱外星飛船墜毀所致


車輪印在地球上隨處可見,但這樣的場景出現在月球上就會令人驚奇。近日就有這樣的收穫,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勘測軌道器拍攝到了月球表面上有一道長長的軌道,根據分析,它可能是一塊巨大的隕石滑落導致的,而它滑落的軌跡則清晰可見。
  
隨後宇航局的專家對此進行了分析,在放大圖片後他們發現這應該是一塊9米直徑巨大石塊滑入席勒隕坑留下的軌跡,並且距離很長。月球勘測軌道器有著高分辨成像能力,科學家可以計算出這塊巨礫移動的時間,他們推測可能發生於5000萬至1億年前。
  
科學家也表示,這樣的痕跡很少見,而且十分完美,看上去就如同剛留下的。負責本次研究的科學家詹姆斯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月球勘測軌道器官方網站上稱:這是上千年來行程的結果,它們非常完美,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最終這些痕跡將完全消失。現在科學家並不清楚為什麼這塊9米直徑巨礫會出現移動,但是艾希利認為巨礫移動是因為碰撞,以及隕星墜落方向所造成的。
  
但這樣引來爭議的看法,一些網友表示,巨石或許只是藉口(沒發現這裡存在著什麼外星飛船),他們只不過想隱瞞真相罷了,曾經可能有飛船在這裡著落或者墜毀。不過這樣的聲音很快就被專家們否決。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示意圖:銀河系核心超大品質黑洞周圍的大量小行星群)


銀河系中央巨型黑洞不斷吞噬小行星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我們銀河系中央的巨型黑洞顯然正在對一切“可吃”的東西大快朵頤。
  
我們銀河系中心部位的超大品質黑洞一般被天文學家們稱作“人馬A”。這是一個位於銀河系中央的巨型黑洞,距離地球約2.6萬光年。這個黑洞的周圍被一個吸積盤包圍,這是一個正在盤旋下落的氣體塵埃物質盤,當物質下落時產生劇烈摩擦,加上勢能大量釋放,這一區域會產生劇烈的輻射。
  
1999年,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塞卡X射線空間天文臺發射升空,借助它強大的觀測能力,很快天文學家們便發現在黑洞周圍會發出劇烈的X射線輻射。除此之外,設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還觀測到這裡發出的紅外輻射耀斑。這種耀斑幾乎每天發生,每次可以持續長達1小時,並且其亮度可以達到黑洞典型功率的數百倍。
  
現在,一個由英國萊斯特大學天文學家卡斯提斯•祖布瓦斯(Kastytis Zubovas)率領的科學組認為這種耀斑可能是吸積盤中不斷落入黑洞被吞噬的小行星導致的結果。
  
根據錢德拉空間望遠鏡資料構建的電腦模型顯示,在距離吸積盤外側邊緣至少1億英里(約合1.6億公里)處有一個巨大的“雲團”,其中至少含有數萬億顆小行星,正和吸積盤一起圍繞人馬A運行。
  
當這些小行星的軌道由於受到黑洞引力的擾動而變得不穩定時,它們就會下落,從而被黑洞的巨大引潮力撕裂。隨後這些岩石物質墜入吸積盤並和這裡炙熱的氣體塵埃發生劇烈撞擊並被蒸發,有點像是隕星墜入地球大氣層時的情形。當這一情形發生時,從地球上就會看到一次劇烈的輻射爆發。


並非新現象

  
皮特•艾德蒙德(Peter Edmonds)是設在美國麻省劍橋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中心任職的天文學家,他本人並未參與這項研究工作。他認為這些小行星的來源可能是黑洞從附近的恒星周圍“偷”來的。他告訴《國家地理》說:“這些小行星可能是被引力拖拽出它們原本所在的恒星系並被拖入這一圍繞黑洞運行的巨大雲團的。”
  
不過研究人員們已經計算出,只有當這些小行星的直徑至少達到6英里(約合10公里)時,其被撕裂和蒸發時發出的輻射耀斑現象才能被地球上的人們觀測到。但是由於這裡存在數以萬億計的小行星,因此可以認為除了這些被我們觀測到的較大規模的耀斑現象之外,這裡還存在經常發生的,規模較小,從地球上觀測不到的輻射耀斑爆發現象。它們是由直徑較小的小行星導致的。因此,看起來這些耀斑閃光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正如艾德蒙德所說的那樣:“符合邏輯的想法是,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很久了。”
  
他的這種想法可以通過檢驗“光回聲”的方式予以驗證。過去發生的耀斑,尤其那些亮度較高的耀斑,是黑洞吞噬較大天體,如行星體時發生的輻射爆發。這些爆發可以被附近區域中的氣體或塵埃雲團反射,在宇宙中遊蕩數百年,從而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過去發生過的爆發事件。他說:“它就是這樣不斷發生著爆發,不斷發出輻射閃光。”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火星的北部平原在數十億年前可能是一片汪洋。)


(圖:探測器發現了一些能讓人聯想到海床的沉積物,其所處位置恰在之前發現的古海岸線以內。)


(圖:最新雷達技術能幫助科學家們觀測到火星的地下岩層情況。)


最新雷達技術發現海床沉積物 找到火星曾經有水新證據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7日報導,眾所周知,火星的表面如今是片不毛之地,但歐洲航天局的探測器日前卻發回強有力的證據,再次顯示這顆火紅的星球上曾有一片汪洋。

科學家之前曾在火星上發現“海岸線”,歐洲航天局探測器借助最新雷達發現了一些能讓人聯想到“海床”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所處位置恰在海岸線以內。雷達系統的負責人科夫曼透露稱:“我們的雷達可以觀測到火星深處,能向我們展示火星地表以下60至80米的情況。縱觀火星地下,我們找到了存在沉積物和冰的證據。”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熱雷米和他的同事們研究火星兩年有餘,這次他們發現:在火星的北部平原上存在低密度物質。“我們認為這些低密度物質是某種沉積物,可能富含冰。這是說明火星上曾有大洋的最新有力證據。”古老的火星上曾有海洋的說法一度遭到質疑,沉積物的發現進一步提升了火星曾是個“藍色星球”的可能。

研究人員表示,火星上曾兩度存在海洋。其中一次存在於40億年前,當時的火星氣候逐漸變暖,有大量的地下冰融化。另一次則是在30億年前。據熱雷米分析,在最近的100萬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火星上的液態水要麼是再一次退回並凍結於地下,要麼是被蒸發並逐步混入大氣。“我不認為(火星上)海洋的存在時間足夠生命的形成。”

為了找到生命的跡象,天體生物學家們將繼續研究火星的過去,追溯到火星上的液態水長期存在的時期。探測器先前所找到的火星有水的證據大都來自對圖像及所收集到的礦物資料的分析,同時還來自對大氣的觀測。如今我們有了來自火星地下的全新視角和資訊,但有個問題至今也沒有答案:所有的水都到哪裡去了?”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稱六億年乾旱,致火星不適宜生命存活。

三年來研究人員分析的火星土壤資料都是在美國宇航局的鳳凰號火星探測期間收集起來的。鳳凰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的北極地區,來探測這顆星球是否適合居住並分析星球表面的冰層和土壤。一直致力於分析火星土壤顆粒的研究人員聲稱:火星已經持續乾旱超過六億年,導致它並不適宜任何生命在這個星球表面存活。
  
儘管現存的冰層和先前的研究均證實火星或許在三億多年前的有著更溫暖更濕潤的歷史時期,但鳳凰號降落點的土壤分析結果表明火星的表面已經乾旱了上億年。研究團隊同樣推測自從數十億年前火星形成之後,火星上的土壤就與液態水的接觸時間不超過五千年。
  
衛星圖像和之前的研究已經證實整個火星表面的土壤是一致的,這就表面研究團隊的分析結果適用于火星的全部區域。這就表明液態水在火星表面存在了太短暫的時間,以至於無法在星球表面存留下來。
  
帝國理工學院電機及電子工程系的Pike博士解釋說:“我們發現,雖然火星表面存有大量的冰,但是它已經經歷了一場維持了上億年的超級乾旱。我們認為我們今天所瞭解的火星與它的早期歷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對於火星來說是個更溫暖更濕潤的歷史時期,也許那時才更適合居住。未來的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的火星探測任務將更深入的挖掘生命存在的證據,那些生命或許仍然在火星地底下避難。”
  
在鳳凰號探測任務期間,Pike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太空航行地面指揮中心24個研究團隊之一,負責操作航天器上的部分實驗室。他們通過機器手臂挖掘土壤並進行分析,使用光學顯微鏡來觀察沙粒大小顆粒的圖像並且借助原子顯微鏡來構建直徑小到100微米的顆粒表面三維圖。自從這個探測任務結束,研究團隊一直在編錄個體顆粒尺寸來更多的瞭解火星土壤的歷史。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尋找那些水分解岩石時產生的微觀顆粒。這些顆粒是液態水和土壤接觸的重要標誌,它們在土壤中形成了獨特的群體。研究團隊沒有找到這樣的標記物。他們預測即使是他們觀察到的這個尺寸大小的顆粒事實上是粘土顆粒,它們在土壤樣本中佔據了低於0.1%的比例。在地球上的粘土顆粒在土壤含量中能夠佔據高達50%甚至更多的比例,因此在火星樣本中如此低的比例表明土壤經歷了一段非常乾旱的歷史時期。
  
通過把分析資料與地球形成粘土的最低比例相比較,他們推測他們正在分析的土壤樣本接觸液態水的時間不超過五千年。研究團隊找到更多的證據來支持這個結論,火星、地球和月球的土壤資料對比表明火星土壤在歷史上經歷了一場嚴重的乾旱。研究人員推斷火星和月球表明的土壤是以同樣的方式形成的,因為他們能夠匹配土壤顆粒大小的分佈。研究團隊推測在火星上由風和隕石導致的物理風化能夠把土壤分解成更小的顆粒。月球上的隕石衝擊把岩石分解成土壤,而且也沒有液態水或者大氣來磨損這些顆粒。
  
這項研究已經得到多家機構的支援: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委員會,丹麥研究機構,瑞士的Wolfermann-Nägeli 基金會,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航太中心;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家航太航空局。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文學家發現一“超級地球”可能適宜生命

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團隊2日說,他們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超級地球”,可能適宜生命生存。

所謂超級地球,是指環境與地球相似、品質通常為地球1到10倍的行星。由於可能適宜人類或其他生命生存,超級地球一直是天文學界的研究熱點。天文學家是在研究22光年外一顆編號為GJ667C的矮星時發現這一“超級地球”的。它的品質至少4.5倍於地球,繞矮星公轉,週期為28.15天。

研究人員在即將發表於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論文中說,從這顆“超級地球”和矮星的距離判斷,超級地球的表面溫度應與地球相近,可能存在液態水。不過,這一判斷還需要更多觀測加以證實。
  
這顆行星是支持液態水以及可能生命存在的最佳新候選者,研究負責人、美國卡內基科學學會的吉耶姆•安格拉達—埃斯屈德說:矮星GJ667C本身是一個三恒星系統的成員,而它又帶有三顆行星,除這顆編號為GJ667Cc的“超級地球”外,另外兩顆行星均不適宜已知生命。
  
此前,天文學家已發現數顆可能適宜生命的太陽系外行星,包括“格利澤581d”“HD85512b”和“開普勒-22b”等。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從地球附近飛過的小行星資料圖)

加雷斯-威廉姆斯說:“這顆行星名為“2012 BX34”,測量直徑在6-19米(20-62英尺)。他是美國小行星中心副主任,該中心致力於追蹤太空物體。他說:這顆小行星在週三闖進亞利桑那州的望遠鏡視野之前一直都是不被人所知的,它從距離地球大約6萬公里(3.7萬英里)的地方經過。
  
威廉姆斯告訴法新社記者:這只是虛驚一場,這顆小行星成為有史以來20大最接近行星之首。美國宇航局在週四已經發表微博,這顆小行星將在1月27日安全的與地球擦肩而過。威廉姆斯解釋說:這顆小行星如此小以至於只有當它靠近地球的時候才能被發現,近距離飛經地球雖然令人驚訝,卻是非常常見的。”
  
威廉姆斯說:這個距離大約是地月距離的六分之一,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已經發現有30個物體從月球軌道內經過。在週三午夜當這顆小行星第一次被發現時,他的手機就被打爆了。但是經過核對之後,他回去繼續睡覺了,因為他從這顆小行星的投影距離分析知道它不會撞擊地球。

但是這些小行星接下來將去哪裡並不確定。他說:如果昨晚我們已經對它進行雷達追蹤,我們或許能夠對它未來幾十年的動向做出預測。如果沒有雷達追蹤,那麼我們只有兩到三天的觀察弧線,並且推斷它的未來也將不準確。

他接著補充說到:不管怎樣,既然這個小行星是如此的微小,它只能給廣闊的地球帶來微小的危害。因此即使下一次它撞向我們,它也不會在通過大氣層的時候完整的保存下來。尺寸範圍在6至19米的物體,進入大氣層所產生的力會使它四分五裂。所有存留下來的是一些拳頭大小或者足球大小的岩石,降落到地球上之後就成為了隕石。

美國宇航局報導:在去年11月,一顆更大的小行星名為“2005YU55”從地球附近飛過,這是它在過去的200年裡與地球最近距離的接觸。這顆近似球形的小行星,直徑為1300英尺(400米),在距離地球201700英里(324600公里)的地方經過,這個距離測量的是從小行星到地球中心的距離。
  
美國宇航局報導:在2008年,一顆估計只有幾米寬的小行星成夜空中點燃的一顆流星,隨後投入了蘇丹境內,它的碎片分散到了努比亞沙漠。

相關影片:



相關原文新聞連結:
NASA: Asteroid 2012 BX34 to pass by Earth on Friday, January 27


本文源自:外星探索網 新聞連結:batangastoday.com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愚蠢又自大的人類,你以為自己夠偉大嗎?看完以下這些圖片,你將發現,原來自己在宇宙中是如此地微不足道啊...



這是我們居住的地球與其衛星月球


太陽系中地球與其他行星的比較


太陽系中地球與其他行星的比較


太陽系中地球與其他行星的比較


主導太陽系的太陽與太陽系八大行星


太陽與天狼星比較,地球只剩小小一點。


哇...地球快看不見了!


以下圖片將顯示出我們所存在的地球與太陽系是何其地渺小...






















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0000倍左右,可是這張圖你看看,太陽,它小成什麼樣子了!!



接著,我們再跳離我們所生存的銀河系,看看宇宙其它星系...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Duncan Steele的資料檔案照)

未知天體與地球擦身而過,疑是外星飛船?
1991年底,一個神秘天體朝向我們飛來並在最後與地球擦肩而過。當時,地球該如何避免被小行星撞擊,頓時成為了最熱門的天文討論話題。而在這個神秘天體遠離地球往深太空遠去之前,天文學家們是既感到驚訝又不安,他們把它命名為1991 VG編號天體,可是,它究竟是一顆小行星還是外星人駕馭的太空飛船,直到今天依然是個謎。

發現不明飛行物,英國天文學家提出三種假設
1991 VG是美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史考蒂/James Scotti)於1991年11月6日所發現的,它最初被認為是一個NEO(近地物體)並極有可能是一顆小行星,因為太空中小行星數量存在太多,它們總是週期性地飛臨靠近地球,但多數對地球不會構成威脅,所以除了天文工作者外,大多數的社會大眾們對這些小行星的行蹤根本是從不關心的。

當1991 VG遠離地球朝向宇宙身處遠去後,原本以為它將逐漸被人們所遺忘(至少當時媒體已不再提起它了),但在1995年4月,一位知名天文學家兼作家在發表了一篇文章後,不僅再次引發了圍繞於1991 VG的爭論話題熱潮,還把這次討論推向了一個新方向與高度。天文學家(唐肯斯蒂爾/Duncan Steele),大膽地指出了:「那個不明飛行物不只是個人造物體,事實上還有可能是宇宙其他星球派來的太空飛船!」。

Duncan Steele說道:「我們可以在掌握的資料基礎上,提出關於這個不明物體究竟為何的各種可能性!它可能是一顆天然的小行星、人造飛船(廢棄的火箭助推器或早期發射到太陽軌道的探測器)或者根本就是一艘外星人飛船。

是否為人類發射的失蹤飛船?
Duncan Steele透過研究早期一些人類發射記錄發現,當時發射的人造探測器數量非常少,顯然無法找到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1991 VG為人造的天體物。他提到了7個在1958年和1960年間發射的無人探測飛船,包括了開拓者探測器1、3、4和5號,月球探測器1、2、3號;這些人造探測器通常都是體積很小的物體,其中有的已經返回地球,除了月球2號,它已經在月球上墜毀。

隨著研究的深入,Duncan Steele也排除了1991 VG是1974年10月發射的月球探測器的可能性,因為它當時已經成功地登陸在月球上。當然,太空中還有1974年12月發射到太陽軌道的太陽神1號以及1975年6月向金星發射的金星9號探測器(但斯蒂爾說,除非有外力影響了這兩個探測器以及其助推器的飛行軌道,否則它們也不可能變成1991 VG),從發射時間上分析,1991 VG也不可能是載人的阿波羅號系列的助推器,因為它們的發射時間點在1968年10月和1972年12月之間。於是Duncan Steele因此得出:「所有已知的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都不可能是1991 VG。」

神秘物體運行軌道受控制的懷疑論?
Duncan Steele研究重點轉往”自然天體”方向來探討:「譬如小行星!」。但是,很快地,他就排除了這種可能性!根據他的推理,該物體出現的閃光現象很明顯與旋轉的人造衛星極為相似。同時他也說明,如果它是一個自然天體的話,由於受到近地軌道地心引力的影響,最終會進入一個不穩定的軌道。但事實是,1991 VG的軌道相當穩定,如此,斯蒂爾可以相當自信地斷言,1991 VG是一個”地外訪客”而不是一顆”小行星”。

Duncan Steele表示,如果這個不明物體真的是外星人擁有的東西,那麼一個實質性問題是:當它經過地球的時候,是受到外星人的駕馭控制,或者就單純地只是簡單地沿著軌道來飛行?換句話說,它是不是當時被外星人所操控,或是已被它們所遺棄?最後,Duncan Steele總結認為,應該繼續尋找與探討其它類似的可疑事件,顯然,Duncan Steele將矛頭對準了天文學上最有名的理論之一_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亦稱費米謬論)。

費米悖論起源:
1950年,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他在一次去吃午飯的路上,和同事埃米爾康佩斯基、愛德華泰勒、赫伯特約克有一段普通的交談。一開始,他們談論當時流行的UFO報導和阿蘭鄧的漫畫,漫畫把市內垃圾箱的失蹤歸咎於外星人的掠奪;接著他們談到未來十年內,人類能夠觀測到超光速運動物體的機率大小。泰勒認為是百萬分之一,但費米覺得接近於十分之一,然後話題又轉向其他方面。直到午餐時費米突然問道:Where are they?他們在哪裡?據其中一個在場人士回憶,費米當時用了幾個估計的數值做了一系列的快速計算(費米很擅長於用基本原理和少量的數據做出數量估計),他當時的結論是地球應該在很早以前被外星人訪問過,而且被訪問的次數遠不止一次。

費米悖論闡述的是對於地外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和缺少相關證據之間的矛盾。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時間飛往銀河系的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地球了。為什麼他們還沒來?他們究竟在哪裡?

這個悖論之所以具有說服力,是因為它是基於銀河系的兩個事實:一、銀河系非常古老,已存在約有100億年齡的時間;二、銀河系的直徑只有大約10萬光年。所以,即使外星人只以光速的千分之一在太空旅行,他們也只需1億年左右時間就可橫穿整個宇宙(這個時間遠遠短於宇宙的年齡)。如果真存在外星人的話,按道理而言他們早該出現了。

可是許多天文學家表示,雖然Duncan Steele的分析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他的結論仍值得推敲。可以預料支持和反對Duncan Steele觀點的雙方,仍將繼續就1991 VG究竟是什麼的話題繼續爭論下去,任何一方要讓另一方信服的話,都必須得先拿出足夠的”鐵證”加以輔佐。

神秘小行星發現始末?
1991 VG被發現時大約距離地球2046000英里,並以極快的速度飛向地球。美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史考蒂/James Scotti)在亞利桑那州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用小型的太空觀察天文望遠鏡追蹤了這個不明物體,並把它形容為一個快速移動的”星體”;繼續觀察發現,這個物體好像不是小行星,至少從它的運行方式上看不像小行星。例如它的閃光現象,每隔7分半鐘,就會從3倍亮度開始變暗,然後再度變亮,這樣的現象儼然像是一顆人造衛星。這不禁讓一些天文學家猜測:1991 VG或許是飄蕩在星際太空的廢棄火箭助推器,甚至有可能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登陸月球時所使用的阿波羅號的火箭助推器。

這個物體繼續向地球靠近,位於智利拉西拉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天文學家開始用60英寸的望遠鏡追蹤它的行跡,這時,媒體已經意識到有些事情正在發生,天文臺於是開始定期向新聞界發佈消息。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觀測小組對”眨眼”(閃光現象)的時間進行了精確計算,確認這一現象與在反光旋轉的人造衛星上觀察到的光閃動情形極為接近與類似。

這個神秘物體於1991年12月5日飛到距離地球最近的地點,當時距離月球51000英里,距離地球大約288300英里。天文學家估計,這個物體的直徑大約在33到62英尺之間,比小行星小,更像一個廢棄的火箭助推器或太空飛船的殘片,這個物體實在太小了,只能用直徑2.9英寸的太空望遠鏡進行觀察,而且只能看到一個小光點。

4個月後,也就是在1992年4月27日,它與地球的距離已經很遙遠了,但仍在一個確定軌道上繞著太陽來運行。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再次發現1991 VG時,使用的是更大的望遠鏡,而這,也是地球上的天文學家們,最後一次報告發現這個神秘物體。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來太陽或吞噬水星金星,地球在劫難逃不會永存)

儘管地球不會像一些災難預言家所說的那樣在2012年12月21日毀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地球不會永遠存在。在日前於美國懷俄明州傑克遜湖市召開的極端恒星系統第二次會議上,那些研究行星系統誕生與進化的天文學家正在著手解決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最終命運的終極問題。研究人員認為,雖然地球自身的未來並不太光明,但我們這顆星球很有可能會轉化成一個新的世界。
  
在生命的最終階段,那些比太陽大得多的大品質恒星會像超新星一樣爆發,並在此過程中將它們的行星拋向深空。最近,一些研究人員甚至聲稱已經發現了這樣的流浪行星。但是當內部的核燃料耗盡時,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會膨脹為紅巨星。在這種情況下,從現在開始的50億年中,太陽將吞沒自己的內行星——水星和金星。
  
根據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理論物理學家Eva Villaver的觀點,目前還不清楚地球是否會在這一過程中倖存下來。她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太陽在太空中喪失了大部分外層結構,那麼地球最終將處於一個更寬闊、更安全的軌道上。但是這一結果可能會被來自太陽的潮汐效應所抵消,這或多或少與月球的潮汐作用類似,並將把地球向內拉,因此我們的行星很可能被太陽所吞噬。Villaver表示:“我們不知道哪種效應會更強。”
  
而結果則更難預料,這是因為行星會在這一過程中影響太陽的進化。Villaver指出,吞噬金星以及潮汐與地球的交互作用將向太陽的外層轉儲能量。這種能量的激增將導致太陽向太空噴發出更多物質,加重它的色彩,擴大氣態殼,天文學家將其稱為行星狀星雲。
  
儘管這將有助於地球在太陽的紅巨星階段倖存下來,但行星最終的命運仍然是未知的。根據英國考文垂市瓦立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Boris Gansicke的觀點,我們的行星可能與火星發生碰撞,進而粉碎成為數萬億顆石質小行星。抑或來自腫脹的太陽的潮汐效應將把地球撕裂,最終達到與前者相同的結果。在太陽垂死掙扎的稍後階段,當它收縮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時,一部分石質天體將雨點般墜入白矮星炙熱的大氣層。事實上,類似的情況曾發生在距離太陽系僅僅50光年的地方。

在此次會議上,Gansicke提出,觀測顯示,白矮星似乎曾被行星殘骸所污染。一些白矮星的周圍還顯示出了岩石殘骸盤的痕跡。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的天文學家Eric Agol指出,儘管這些盤的品質尚不清楚,“但我們不能排除在這些盤中或許能夠產生第二代行星”。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Jay Farihi表示:“對這些塵埃殘骸進行研究,無論是在白矮星的外層還是周圍的盤,將告訴我們曾圍繞恒星運轉的岩石行星的構成情況。”Gansicke強調,一顆名為GD61的白矮星大氣中含有過多的氧,這可能是由其捕獲的富含水的小行星所產生的。這些含水的岩石或許是一顆像地球一樣破碎的行星的殘骸。
  
其間,Agol相信,地球般大小的行星最終可能會靠近一顆白矮星,在這裡它們可在幾十億年裡擁有適合居住的溫度。他說:“這可能是第二代行星,或是在恒星的紅巨星階段倖存下來的像木星一樣的巨行星的核心。”此外,新的行星可能形成於破碎行星的殘骸,導致了各種形式的重生。“我們真的不知道”。

Agol表示,天文學家和愛好者已經開始對數以千計的白矮星展開觀測,旨在尋找這種行星的證據。但是預測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會很困難,他說:“尋找它們則簡單得多。”

文章&圖片源自:外星探索網 & NASA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模擬圖)
  

利用黑洞重力可穿梭時空 抵達月球或僅需幾分鐘

1895年,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的經典名作《時光機器》問世。此後,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穿梭就成為了科學家的夢想。俄羅斯學者日前宣稱,宇宙間新次元的發現,時光旅行將可成真。
  
黑洞表面時間幾近停滯 高度移動即可進入未來
天文物理學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三度空間以外,還有另一個新的次元。這讓科學家相信,人類可藉由時光機器的幫助,在地球與黑洞之間來回,到達未來或過去。愛因斯坦曾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重力可以減緩時間流逝,黑洞的重力異常強大,因此在黑洞表面,時間相對於地球來說幾近停滯。

如果有一台時光機器能載著人從地球到達一個黑洞的表面,以極高的速度移動,就可以在靠近黑洞之後,不被黑洞的重力吸引而安然返回地球,掉進無限遙遠的未來。但是,美國科學界早已進行過多項相關實驗,未有任何顯著的成果,有學者指出,人體很難不在黑洞表面撞得粉身碎骨。
  
美國5年內製造超時空引擎 幾分鐘內可飛抵月球
美國航空航天局一直在人造衛星上試驗太空船使用的離子引擎,並取得初步成功。據《新科學家》報導,美國航空航太學會(AIAA)2005年度“核能和未來航空”專案大獎的論文中描述了一種“超時空引擎”,就是讓飛船以極快的速度飛行,從而進入另一個空間。安裝了這種引擎的飛船,可以在幾分鐘內從地球飛抵月球,美國方面稱如果進展順利,5年後便能建造測試模型飛船。
  
美國軍方近日也開始關注這種“超時空引擎”的概念,美國能源部聖迪亞國家實驗室聲稱,他們擁有的“Z機器”可製造推動引擎所需要的巨大磁場,並且有興趣進行驗證。
  
學者稱宇宙存在六維時空 強力磁場助力時光穿梭
“超時空飛船”真的能離開地面嗎?德國學者提出,強力磁場可製造引力場,高速推動太空船。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可以互相轉化,因此旋轉磁場將削弱地球引力,從而使得飛船能夠離開地面。 如果磁場夠強大,太空船就可以進入另外的空間,而磁場一消失,則會重返現在的時空。因此,宇宙就變成了六維時空。
  
對於這種所謂的“六維宇宙”學說,很多物理學家都表示難以接受。多數學者認為,在目前的物質技術條件下,很難製造出那麼巨大的磁場。
  
然而,美國聖迪亞國家實驗室的太空動力研究員羅格•雷納德聲稱,他們目前擁有的一部X光發生器可提供實驗所需要的磁場。他表示:“即使實驗證明結論是錯的,在我看來,這也是個成功的實驗。”
  
背景資料:曲速航行原理
愛因斯坦提出了所謂的“四維空間”模型。我們所身處的三維宇宙空間也會向第四維(時間軸)彎曲,就好像二維空間的平面向三維空間彎曲,而形成一個球形。把我們所身處的宇宙想像成這樣的一顆球,只不過是向時間軸彎曲而不是向Z軸彎曲。我們所處的空間即是球體的最表面,而從表面往球中心點算進去,就是所謂的子空間。事實上,除了利用子空間場外,一些高密度的星體周圍的重力場也會將星體壓向宇宙中心點(宇宙模型球體中心)。假設從a點到b點距離為1800萬公里,飛船的飛行速度為10萬公里/秒,那麼所用時間就為1800/10=180(秒)。假設從A點到B點距離為9000萬公里,那麼飛船從A點到B點的速度就是9000/180=50(萬公里/秒)。
  
從結果可以看出,雖然飛船一直以未超越光速的10萬公里/秒飛行,但它從A點飛到B點的速度卻為50萬公里/秒,已經超越了光速。這就是利用時空扭曲和時空跳躍達成的超光速飛行。而進行時空跳躍則需要巨大的力場,目前的觀點認為強磁場將提供這個力場。
  
“曲速”就是利用強磁場所產生的子空間力場,讓光速的物理限制從真實空間移往子空間來計算。過程如圖所示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飛船在A點起飛並開始加速;
第二階段,飛船利用強磁場所產生的力場,向子空間跳躍,來到a點;
第三階段,飛船在子空間飛行,從a點飛抵b點;
第四階段,飛船取消強磁場,跳躍回正常空間,來到B點。

文章&圖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星上發現疑似機械殘片物體。)


(類似人類頭骨的物體。)


(火星表面曾勘測到“火星之臉”,美國NASA之前公布最新探測資料照片表示這只是自然形成物。)


(火星軌道勘測器所拍攝到的火星表面類似“岩石紀念碑”物體。)


(這個類似岩石紀念碑的物體寬度大概5米左右。)


(很著名的火星探測照片之一,類似“人形”的不明物體,有人認為只是單純的岩石罷了!)


(科學家們認為,火星表面隕石坑邊緣暴露出的細長條狀暗紋,很可能是地下流出的水。)


(科學家發現火星南極地區有大量的乾冰。)


(火星是我們的太陽系中最像地球的一顆行星,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非常大,而且證據是非常確鑿的。人們普遍認為,生命最重要的必需品——液態水,過去曾經在這顆行星上穿流而過。火星環球觀測者最近公佈的照片顯示,在這顆紅色星球嚴寒的表面上,有液體流動的跡象,這種現象發生在過去十年之中)。


(2005年由“勇氣號”探測器在古塞維隕坑拍攝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火星日落照片。)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大行星模擬示意圖)


(孤兒行星模擬圖)

太陽系存第五大外行星 無理運行被逐變太空孤兒

太陽系八大行星大家都應該清楚,曾經最小的行星冥王星被認定為矮行星,不過現在或許地球上還是存在九大行星,日前科學家對太陽系又做出了新研究,他們相信我們的太陽系曾經有將一個帶有氣體的行星被逐出了太陽系,現在它們則成為了無家可歸的"孤兒"。而它的體積也大的驚人,可以算得上第五個巨行星,品質堪比木星,天王星。
  
這還是一個新的研究,來自美國科羅拉多西南研究所的大衛介紹說:“我們使用不同的電腦類比探索了40億年前的太陽系,得出了這樣驚人的結果,原來有許多的行星,但現在它們沒了。我們發現了一些軌道,但是沒有發現應該在這裡運動的行星。它們應該已經移動開了。”
  
經過了自己的測試,大衛給出了驚人的答案:“太陽系現在少了一顆巨大的行星,它現在應該就在太陽系的某個地方,不過也不會加入另外的星系,應該處於那種無家可歸的星體。”得出這樣的結論也不容易,科學家們使用了幾個不同的位置驚現模擬,地球現在的每個行星都成了程式的起始點,最後便得出這樣驚人的結果。而這個行星應該是屬於氣體類型的行星。他的品質可以和木星,天王星這樣的巨大行星相比,應該屬於當時太陽系中的第五大行星。不過可能是由於它運行軌跡特殊,毫無規則,在太陽系中被認定為流氓行星,最終脫離了這裡。
  
目前太陽系中含有八顆行星,包括地球在內的水星,金星,火星都屬於內太陽系,它們的體積相較小。內行星或是類地行星的特點是高密度、由岩石構成、只有少量或沒有衛星,也沒有環系統。另外在外側的四顆行星,我們稱之為外行星,也稱為類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還有海王星。它們也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全部充滿了氣體。木星和土星的大氣層都擁有大量的氫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層則有較多的“冰”,像是水、氨和甲烷。
  
此前太陽系就包括九大行星,可是由於冥王星的體積過小,在經過科學家們多年的爭論後,它不幸被踢出了行星的行列。不過這次竟然有發現了一個行星,看來地球也很難擺脫有九大行星的命運。當然科學家們發現的到底是不是第五大行星,還不得而知。
  
當然,這樣的觀點還需要慢慢的得到證實,那個巨大的行星存不存在還要科學家們慢慢的尋找。不過前不久對於行星,到有了最新的發現。天文學家曾懷疑銀河系中的某些行星可能環繞雙星系統運行,但從未觀測到此類行星存在的直接證據。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日前利用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淩日”現象,首次發現了環繞兩顆恒星運行的行星。

文章&圖片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在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天行者家族的故鄉行星是出現“兩顆太陽”的塔圖因行星,也許這種現象並非完全是科幻情節。目前,天文學家宣稱首次發現一顆環繞兩顆恒星運行的行星,這意味著它將像塔圖因行星一樣,天空中出現兩顆太陽。
  
美國華盛頓市卡耐基學院的阿蘭-勃斯(Alan Boss)是該項研究的合著作者,他說:“這是一項驚人的天文發現!再一次地將科幻演變成現實!”當《星球大戰》中出現擁有兩顆太陽的塔圖因行星時,許多科學家便猜測這樣的行星或許真地存在,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得以證實。
  
這顆奇特行星環繞兩顆恒星運行一周大約229個地球日,Kepler-16A和Kepler-16B恒星的品質分別為太陽的69%和20%。這兩顆恒星彼此距離很近,平均僅為地日距離的五分之一,這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更近。
  
工業光魔公司曾為電影《星球大戰》提供特效製作,該公司特效視覺效果總監約翰-諾爾(John Knoll)說:“塔圖因行星的真實存在是可能的,最新發現的Kepler-16(AB)-b行星是確鑿的證據,它證實了行星可以環繞兩顆恒星運行。這項最新發現擴大了科學家的想像界限,或許一些科幻電影中的情節正是未來科學家亟待解決的重大發現!” 9月15日,諾爾在美國宇航局新聞發佈會上發言稱,我們再一次地看到科學事實比科幻故事更具奇特性,這些將科幻演變為科學事實的重大發現將使科學家更一步擴大想像空間,探索我們的科學假想。
這顆行星被命名為Kepler-16(AB)-b,從它的衛星角度觀測這顆行星前方有兩顆恒星,它環繞著兩顆恒星運行,定期有規律地出現光線昏暗。當兩顆恒星彼此環繞時,也出現被遮擋形成的日食現象。總之,通過開普勒探測器的觀測可使科學家精確地計算出這三顆星體的品質、半徑和運行軌跡。
  
Kepler-16(AB)-b與恒星之間的距離為地日距離的四分之三,它的體積與土星較為接近,雖然密度只有土星的50%,表明它富含重元素。位於加州山景城的地外文明搜索學會(SETI)的天體物理學家勞倫斯-道爾(Laurance Doyle)是該項研究負責人,他說:“據我們分析Kepler-16(AB)-b行星並不適宜居住。”
  
這顆奇特行星環繞兩顆恒星運行一周大約229個地球日,Kepler-16A和Kepler-16B恒星的品質分別為太陽的69%和20%。這兩顆恒星彼此距離很近,平均僅為地日距離的五分之一,這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更近。兩顆恒星彼此環繞一周的時間大約41個地球日。
  
環繞兩顆恒星運行的行星叫做“環雙星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s)”,兩顆恒星在空間運行軌道環繞的一點叫做“多體質心(barycenter)”,研究人員在多體質心位置發現它們的軌道出現輕微變化,表明行星的存在導致兩顆恒星出現潮汐效應。
  
Kepler-16(AB)-b行星是科學家探測到直接出現在恒星前方的第一顆行星,可短暫時昏暗恒星的光線。由於這顆行星與兩顆恒星幾乎同處於一個平面,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形成於同一個灰塵氣體盤。道爾說:“目前我們知道如何去探測發現環雙星行星,我認為我們應當很快地發現更多的環雙星行星。”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9月1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文章源自於: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級地球行星
  
外星人一直是我們探索的問題,不過可能距離揭開謎題的時候不遠了。日前據美國宇航局天體生物學研究所夏威夷大學分部科學家納德介紹:“超級地球”其實是一種介於地球和天王星之間級別的行星,目前在宇宙空間的一些天區的特殊地方被發現到。在體積上,超級地球比典型的類地行星要大,還具有與地球相似的物理和其他動力學特性,所以也相對容易被探測到。
  
而在太陽系附近發現的超級地球,就為人類未來星際旅行乃至遙遠的將來進行太陽系外行星定居點的開拓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物件。這類行星也同樣具有一個活躍的核心結構,並能保持住一定的大氣環境,而如果這類行星被探測到位於恒星周圍的可居住帶上,那將引起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
  
目前歐洲天文學家已經在我們的太陽系外發現50顆新行星,其中16顆與我們的地球大小類似。這是有史以來天文學家公佈的發現這種行星最多的一次。最新發現16顆超級地球行星,它們是典型的岩石行星,其品質均超過地球。這些系外行星發現是由歐洲南方天文台智利拉西爾拉天文台最新的望遠設備發現的,其中一顆叫做HD 85512 b的系外行星引起了天文學家的關注,這是因為它的運行軌道位於主恒星適宜居住地帶,它具有支持生命存活的成熟條件。
  
日內瓦大學的天文學家蜜雪兒-梅耶說:“發現HD 85512 b遠遠還沒達到高精度視向速度行星搜索器的極限範圍,這表明在類似於太陽的恒星周圍的可居帶裡或許可以發現其他超級地球。”而一起研究的卡爾滕格爾則表示:“我認為當前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刻!我們不僅在地球之外發現一個新大洲,並真實地發現一個嶄新的新世界!太不可思議了。此前我們的預測成真了,真的有外星生命。”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是被定義為基於支持生命的基礎上,而目前,地球是唯一一顆可居住的星球,所以我們僅僅能根據地球上生命的支援條件來反推一個星球的軌道和其他物理動力學特性是否具有這樣一個水準。或句話說,目前只能說,只有具有地球這樣的屬性的星球,才能具備維持和發展高等智慧生物。

文章源自於: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揭開了月球山脈形成之謎,由一個大型天體撞擊所致。)


(幾十億年前,一顆行星撞擊地球,最後孕育出月球。)


月球近側較為平坦,遠側則多山,科學家長久以來便對兩側的地形差異感到困惑。美國天文學家現在認為,月球曾遭到一個巨大天體——也就是地球的另一顆較小衛星——撞擊,在月表上形成巨大的山峰,同時讓一側的月殼增厚了數十公里。
  
這一理論源自於另一個理論,即月球由一顆體積與火星相當的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撞擊論刊登在《自然》雜誌上。據信,這種撞擊形成了一個二次天體,最終墜落月球。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地球與行星學教授埃裡克-阿斯帕表示:“我們的模型與孕育月球的巨大撞擊模型相符合,後者指出除了形成月球外,應該還有一個巨大碎片留在地球軌道。根據我們對這種系統的動力學穩定性、月球冷卻時間以及月球岩石年齡的瞭解,這一理論是成立的。”

最近,科學家對月球的年齡進行了研究並指出實際年齡要比我們此前認為的年輕。地球與一顆行星撞擊時產生巨大能量,將大量熔化的物質噴向太空並最終形成月球。隨著月球冷卻,這種岩漿凝固成不同的礦物成分。對月球岩石樣本進行的仔細分析發現,它們來自於最初的岩漿。科學家根據研究結果得出結論——月球的年齡估計為43.6億歲。
  
根據這一月球形成理論,含鐵斜長岩是月殼中年代最為悠久的岩石,但科學家一直很難確定這種岩石的年代。由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拉爾斯-伯格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新技術測定一塊月球含鐵斜長岩樣本的年齡。這些含鐵斜長岩保存在美國太空總署的詹森航太中心。
  
研究小組分析了鉛和釹的同位素,最後將含鐵斜長岩的年代追溯到43.6億年前。這一年齡比此前認為的月球年齡年輕許多。科學家此前認為月球的年代與太陽系一樣久遠,形成於45.68億年前。新測定的最古老月殼年齡與在西澳大利亞發現的鋯石(地球上最古老的礦石)年代相當,說明最古老的地殼與月殼形成時間大致相當,也就是在發生巨大撞擊後不久。

文章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SA(美國太空總署)9月6日公佈的“阿波羅”17號登月點照片。


NASA(美國太空總署)9月6日公佈的“阿波羅”12號登月點照片。


NASA(美國太空總署)9月6日公佈的“阿波羅”14號登月點照片。

美國太空總署6日公佈了3張有關“阿波羅”飛船登月點的高解析度照片,再次提供了美國曾執行登月計畫的證據。這些照片由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拍攝時間為今年8月。照片展示了“阿波羅”12號、14號以及17號登月點的清晰圖景,其中一張照片上還能看到美國太空總署太空員1972年最後一次登月時所留下的足跡。“這些照片提醒我們‘阿波羅’了不起的歷史,召喚我們繼續在太陽系展開探索,”美國航天局行星科學部門負責人吉姆•格林說。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2009年6月18日升空。它曾長期在距月球表面約50公里的繞月極地軌道運行,不過地面科學家在今年8月曾一度調整其軌道,新軌道距月表最近距離只有21公里。在新軌道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利用廣角相機對3個登月點進行了拍攝。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共向月球發射了7艘登月飛船,代號分別為“阿波羅”11號至17號。其中除13號飛船未能按計劃登月外,其他飛船都成功抵達月球。不過一些懷疑者認為,“阿波羅”飛船登月只是美國太空總署在攝影棚中拍攝的科幻電影。

文章源自:外星探索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 NASA)

1.月球起源之謎
對於月球的起源,科學家提出3種理論,它們全都有缺陷,但是阿波羅計畫卻有助於證明,其中看來可能性最小的理論是最佳理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於46億年以前,從一團宇宙塵埃中生成的。另一種理論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許是從太平洋地區摳出去的。然而阿波羅登月探險的結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結構成份差別很大,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假說,即俘獲說。他們認為,月亮是偶然闖入地球引力場,而被鎖定在目前的軌道上。可是,要從理論上解釋這一過程的機制,難度相當大。因此,上述3種理論全都難以站得住腳。正如羅賓布列特博士所稱:要解釋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釋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2.月球年齡之謎
令人驚異的是,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標本,經分析發現其中99%的年齡要比地球上90%年齡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長。阿姆斯壯在寂靜海降落後揀起的第一塊岩石的年齡是36億歲。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齡為43億歲、46億歲和45億歲 -- 它幾乎和地球及太陽系本身的年齡一樣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億歲。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一塊年齡為53億歲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古老的岩石都採自科學家認為是月球上最年輕的區域。根據這些證據,有些科學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星際空間形成了。

3.月球土壤的年歲比岩石年歲更大之謎
月球古老的岩石已使科學家束手無策,然而,和這些岩石周圍的土壤相比,岩石還算是年輕的。據分析,土壤的年齡至少比岩石大10億年。乍一聽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科學家認為這些土壤是岩石粉碎後形成的。但是,測定了岩石和土壤的化學成份之後,科學家發現,這些土壤與岩石無關,似乎是從別處來的。

4.當巨大物體襲擊月球時,月球發出空心球似的聲音之謎
在阿波羅探險過程中,廢棄的火箭第三節推進器會轟地一下撞在月球表面。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檔記載,每一次這樣的響聲,聽起來仿佛是一個大鈴鐺的聲音。當登月人員降落在顏色特別黑的平原上時,他們發現要在月球表面鑽孔十分困難。土壤樣品經分析後發現,其中含有大量地球上稀有的金屬鈦(它被用於超音速噴氣機和太空船上);另一些硬金屬,如鋯,銥、鈹的含量也很豐富。科學家覺得迷惑不解,因為這些金屬只有在很高的高溫--約華氏4500度下,才會和周圍的岩石融為一體。

5.不鏽鐵之謎
月面岩石樣其中還含有純鐵顆粒,科學家認為它們不是來自於隕星。蘇聯和美國的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更加奇怪的現象:這些純鐵顆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還不生銹。在科學世界裡,不生銹的純鐵是聞所未聞的。

6.月球放射性之謎
月亮中厚度為8英里的表層具有放射性,這也是一個驚人的現象。當阿波羅15的宇航員們使用溫度計時,他們發現讀數高得出奇,這表明,亞平甯平原附近的熱流的確溫度很高。一位科學家驚呼:上帝啊,這片土地馬上就要熔化了!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熱。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月心溫度並不高。這些熱量是從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質發出的,可是這些放射性物質(鈾、鉈和鈈)是從哪裡來的?假如它們來自月心,那麼它們怎麼會來到月球表面?

7.乾燥的月球上的大量水氣之謎
最初幾次月球探險顯示月球是個乾燥的天體。一位科學家曾斷言,它比戈壁大沙漠乾燥100萬倍。阿波羅計畫的最初幾次都未在月球表面發現任何水的蹤跡。可是阿波羅15的科學家卻探測到月球表面有一處面積達100平方英里的水氣團。科學家們紅著臉爭辯說,這是美國宇航員廢棄在月亮上的兩個小水箱漏水造成的。可是這麼小的水箱怎能產生這樣一大片水氣?當然這也不會是宇航員的尿液--它直接噴射到月球的天空中。看來這些水氣來自月球內部。

8.月球表面呈玻璃狀之謎
阿波羅的宇航員們發現,月球表面有許多地方覆蓋著一層玻璃狀的物質,這表明,月球表面似乎被熾熱的火球燒灼過。正如一位科學家所指出的:月亮上鋪著玻璃。專家的分析證明,這層玻璃狀物質並不是巨大的隕星的撞擊產生的,有些科學家相信,這是太陽的爆炸(某種微型新星狀態)產生的後果。

9.月亮的磁場之謎
早先探測和研究顯示月球幾乎沒有磁場,可是對月球岩石的分析卻證明它有過強大的磁場。這一現象令科學家大惑不解,保羅加斯特博士宣稱:這裡的岩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們意料。如果月球曾經有過磁場,那麼它就應該有個鐵質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證據顯示,月球不可能有這樣一個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從別的天體(諸如地球)獲得磁場,因為假如真是那樣的話,它就必須離地球很近,這時它會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10.月球內部神秘的物質聚集點之謎
1968年,圍繞月球飛行的探測器首次顯示,月球的表層下存在著物質聚集結構。當太空船飛越這些結構上空時,由於它們的巨大引力,飛船的飛行會稍稍低於規定的軌道,而當飛船離開這些結構上空時,它又會稍稍加速,這清楚地表明這物質聚焦結構的存在,以及它們巨大的品質。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結構就像一隻牛眼,由重元素構成,隱藏在月球表面海的下面。正如一位科學家所稱:看來誰也不知道該如何來對付它們!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